尋訪古牌坊的最后一站我們來到了徽州區?;罩輩^黃山南麓徽州盆地中心,現保存有徽派古建筑300余處,有潛口民宅博物館、貞靖羅東舒先生祠、呈坎明清古村落、老屋閣和綠繞亭等。
這一站我們首先考到了位于蜀源村口的貞壽之門坊。(陳明
徐佳 文)
瓊瑤劇將“牌坊”帶入大眾視野
后來,更多關于貞潔牌坊的了解,都源于對瓊瑤影視劇的熱衷。此后類似題材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在那個年代里,嚴酷的家法族規下各種無禮的私刑,鞭笞、火葬、浸豬籠……有多少人年輕人、有情人就在這樣野蠻的倫理觀下或苦苦壓抑感情、或倍受左鄰右里的羞辱、或被私刑懲罰得魂飛魄散,又或有多少寡婦獨守新房、常伴青燈、青衣素面,煎熬著每一個以死亡為盡頭的枯燥日夜,最后或郁悒而終、或精神失?!菙挡磺宓呢憹嵟品恢?,究竟葬送了多少青春熱情,郁結了多少冤魂怨氣?當然,這都是劇情使然??晌乙廊槐в性鼓?,希望這個牌坊倒掉,如果沒有牌坊,徽州女人們也就解放了。
可真正來到了的貞潔牌坊之下,那種劇情中渲染的悲歡離合早已蕩然無存。貞壽之門坊,位于徽州區蜀源村村口,是為了旌表敕贈儒林郎六品候選州同鮑德成妻敕封太安人方氏貴珠百歲之坊。
貞壽之門坊,又稱百歲坊,是清乾隆七年,為旌表古徽州蜀源鮑氏二十二世祖、儒林郎、候選州同(從六品)鮑德成妻方貴珠安人,壽登百歲而建的。 鮑德成妻方氏貴珠十六歲時嫁到鮑家,這時德成的祖母、父母均健在,她侍奉二代長輩均十分孝順。村民稱她是“一人得二代歡心”。有一次婆婆生病,她午夜求告蒼天用她來代替婆婆生病、此時,天際祥云萬仞,照耀盈庭,婆婆的病因此好轉,人們說這是叫孝誠所致。方氏生于1644年,卒于1744年,享年101歲,由于她的一生舉家孝義,和睦相處,是一位名符其實的孝媳、賢妻、良母。她十六歲時嫁到鮑家,這時鮑德成的祖母、父母均健在,她侍奉二代長輩均十分孝順。村民稱她是“一人得二代歡心”。短短幾十行字,一座貞潔牌坊,就訴盡了一個徽州女人一生的故事。
“倒”、“不倒”都已隨風而逝
看著這座矗立在村口路邊的貞潔牌坊,突然讓我想到了一篇文章。大約80年前,魯迅先生寫了《論雷鋒的倒掉》一文,先生對雷峰塔的之倒,謂之“活該”!中學之時學過此文,約摸記得文中提到了許仙,白蛇和法海的恩怨糾葛。那時還小,對文中所蘊含的深意不甚了了,只覺讀之痛快?,F在看來,先生之謂雷峰塔,也許是一種特權的象征,或許是一種枷鎖,但也可能是一種意識,先生必欲倒之而后快,我亦有同感。當然,說這個不是為了證明貞潔牌坊都該倒掉,牌坊作為聚集雕刻、繪畫、匾聯文辭和書法等多種藝術為一身的特色建筑,所蘊含的歷史和人文價值是毋庸置疑的,那些鐫刻在牌坊背后諸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潛臺詞早已隨風而逝,可在我們心里呢?精神枷鎖真的打開了么?
在貞節牌坊下,我看到許多經過牌坊的女游客在指點著貞節牌坊,雖然聽不清她們在說些什么,只是感覺到她們十分輕松,談笑悠閑,全然看不到一個過去女子的牌坊對她們心靈的影響。一塊貞節牌坊了們的茶余飯后的談資,為了們在精力與錢財有余時的游覽的景觀,我不知這位牌坊的女主人的靈魂,對從它下面走過的現代女所持的態度有何感想。
物需要倚仗精神,精神也要依附于物,這兩個迥異且又無法切割矛盾,從過去重復到現在,并會繼續延續到未來。重復歷史是的不幸,牢記歷史是為了不再重復不幸。
關于徽州區的牌坊
舊時,境內牌坊林立,多為明清時期所建。據《巖鎮志草》記載,僅巖寺一地,清乾隆初年即有牌坊27座。建國后,因年久失修和人為毀損,大部分牌坊已傾圮或遭拆毀?,F全區僅存石牌坊24座(含門坊4座)。以下我們僅擷取二、三聊以介紹。
明代牌坊
龍章褒節坊 龍章褒節坊 在巖寺鎮下街東口。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建。青石構筑,四柱三間三樓,四柱沖天式,寬9.4米,高12米,中間兩柱前后飾蹲獅。龍鳳榜刻“恩榮”2字。建區后予以修葺,現存完好。
三世二品坊 在虹光忠塘村口,明萬歷八年(1580年)建。青石構筑,四柱三間三樓,寬8.4米,高9.5米,柱腳飾金剛腿。額枋和上半截柱雕刻精美。枋板正面題“通奉大夫云南布政司左布政方泰、方祥慶、方良曙”;背面刻“三朝申錫”?,F存。
汪氏宗祠坊 在石崗村,始建于明代嘉靖四年(1525年),原建為麻石,清代乾隆間重建時,柱子、基座換成青石。坊柱梁表面,刷寫有建國初、“大躍進”、“文革”等各時期的標語,“文革”中群眾用黃泥糊蓋石雕,以保護珍貴石雕免遭破壞的泥封痕跡仍歷歷在目。
清代牌坊
進士坊 在洪坑村東,清乾隆年間建。牌坊正面下枋板刻字“乾隆二年丁巳恩科進士洪本仁”,上枋板刻字“誥授朝議大夫丁巳科吏部候選主事加三級洪本仁”。背面枋板刻字為其家人誥贈誥封情況。牌坊今存,氣勢宏大,雕刻精美,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洪坑牌坊群及洪氏家廟”組成個體。坊后原為洪氏宗祠,1970年代拆改為小學。
同胞翰林坊 在唐模村東,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龍鳳榜書“恩榮”兩字。枋板東面題“圣朝都諫”4大字,西面題“同胞翰林”4大字,兩面同款,上款“徽州府知府元時”,下款“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年)桂月吉旦”。清康熙年間唐模人許承宣、許承家同胞兄弟先后科舉中進士,許承宣授翰林院庶吉士,許承家授翰林院編修,兄弟皆有文名,敕建坊。今存完好,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檀干園組成個體。
吳氏貞節坊 在洪坑村東,跨路而立,清乾隆六年(1741年)建。青石構筑,雙柱單間三樓,頂部4小柱沖天式,雙柱前后飾金剛腿,寬3.9米,高7米。龍鳳榜刻“圣旨”兩字,枋板正面題“綸音褒節”4字,背面題“潛德馨聞”4字,下板兩面題“旌表洪憲韶妻吳氏貞節”等文字。坊今存,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洪坑牌坊群及洪氏家廟”組成個體。